讲好知识产权故事 加快推进重庆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这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是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重庆市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在《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中,指出要“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并设“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专栏,明确了“到2025年,建成重庆市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100个”的目标。要实现这一规划目标,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建设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什么样的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以及怎样建设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等问题。

讲好知识产权故事 加快推进重庆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

 

一、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的根本遵循

“文化”一词出自《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时期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以文教化”“以文化人”的作用,已成为最基本的共识,文化体现国家“软实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如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等,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要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

知识产权文化同样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承担着“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供给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就是要为科技自立自强保驾护航,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关键核心技术、激励自主创新。而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就是要讲好知识产权故事、传播好知识产权声音,让“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凝聚人心和力量。

二、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的定位

《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的目标,但并未对基地的定位和建设路径作出具体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于2013年印发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深入普及知识产权观念、推动形成创新发展环境、提升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影响力、健全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体系,提出探索构建公益主导、社会参与、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城乡兼顾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体系。而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的建设,正是对这一《意见》的贯彻执行。而要明确“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的定位,还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传播内容问题。就是要解决传播什么的问题。顾名思义,传播内容应当是“知识产权文化”。实践中需要思考并厘清传播“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传播“知识产权文化”的区别和联系。“知识”是三者的共性,范围最广泛。但有“知识”不一定有“知识产权”,只有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并依法取得“产权”才能称其为“知识产权”,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得到保护。“知识产权文化”不等于“知识产权”本身,“知识产权”是一种权利,体现为一种资产,在发生交易时可以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理念”、体现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所以,传播“知识产权文化”并不是传播和推广运用“专利技术”“商标品牌”“作品版权”等知识产权,而是要传播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过程中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形成尊重和保护创新、尊重和保护自己以及别人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归根到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就是要讲好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故事。

二是传播对象问题。一般情况下,“文化”的教育传播对象为社会公众,通过教育传播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实现“以文化人”、促进社会和谐、形成社会氛围、凝聚社会力量。知识产权行业有一种普遍的认知,认为其是“小众行业”。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接近500万件、有效注册商标4614万件、累计批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2508个,与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数量1.81亿户、人口数量14亿相比较,无疑十分小众。“小众”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氛围不浓的问题。

因此,要营造更加深厚的创新氛围,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就不能局限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或者有研发活动的机构,而应该面向更多的社会公众传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期就能快速提升的,必须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和积累。所以要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提高现实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种子、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使其拥有植根于内心的“知识产权修养”和无需提醒的“知识产权自觉”,未来能够成为拥有牢固知识产权意识和强大知识产权能力的创新主力军。因此,从事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现实创新主体是知识产权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象,广大青少年则是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的主要对象。

三是传播主体问题。就是要解决谁去传播的问题。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工作负有组织管理责任,是当然的传播主体。但在省级及以下机关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直接传播范围小、很难辐射到基层。有知识产权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也是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主体,其对职工、客户和服务对象的辐射作用较强,但对其他社会对象影响有限。高等院校以传播专业知识为主,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知识产权专业性、技术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中具有独特优势。

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点多面广,对社区、社会、家庭的影响较大、辐射作用较强,庞大的学生群体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播撒知识产权文化理念种子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虽然很少从事“高精尖”的研发活动,但却是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面向未来培养知识产权“苗子”的主要平台。可见,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应当是多元主体结构,但从面向基层、面向未来考虑,广大普通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学校无疑是重点建设主体。

三、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路径

重庆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既定的制度规范,也没有现成案例。因此,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应进行路径探索,按照改革试点、总结规制、规范运行的路径开展工作。

整体谋划,启动试点。2022年和2023年,市知识产权局启动了两期“重庆市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在全市遴选支持20家单位进行试点,试点内容包括“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宣传活动、拓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渠道、创作知识产权文化教育宣传作品等,探索形成一系列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好做法、好经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同时,在试点过程中,对开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工作的条件和能力建设进行探索,明确要求试点单位“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场所、设施、资源,有具体的工作部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一支能开展相关工作的专职或兼职师资队伍,有年度工作计划和教育培训课程”“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或纸媒阵地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产权案例展示”“能够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以及创新比赛、科技竞赛等相关活动”等,有序开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试点工作。

试点期间,有的设置了专门的知识产权课程、编写教案、配备专门的教学师资队伍;有的组织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讲座、论坛;有的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甚至取得发明创造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的成果;有的积极走进社区面向社会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提升知识产权意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践。

总结成果,理清思路。通过总结试点建设经验,进一步提炼了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应当实现的几个目标:

一是基地要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走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在宣传、宣讲、展示、演示等活动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二是基地要建成一个公益阵地,做到“人在阵地在”,长期持续发挥作用,把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做成一项公益事业。

三是基地要有基本的条件和标准。要满足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硬件软件、经费保障等条件和标准,能够保证知识产权文化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

四是基地要落实具体工作任务。要把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工作落实在开展定期宣讲、课程演示、参加“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等具体任务上,在具体工作和宣传活动中传播知识产权文化,扩大知识产权影响、提升知识产权意识。

五是基地要有合理布局。知识产权文化应该在巴渝大地上广泛传播,星火燎原,才能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按照“十四五”期间建成100个左右基地的目标,原则上重庆市每个区县都应该有适当数量的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要坚持质量优先,全面布局,又不能过多过滥,只图数量。在人口密集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知识产权活动更加频繁的区县(园区、开发区),可以适当增加布局。

六是基地要实行动态管理。基地不是把牌子挂在墙上,而是要把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到人民群众的心里。所以,基地不能只授牌不管理,不能有名牌无实绩,不能拿一个牌子当“荣誉”一劳永逸,坚持自愿申报、规范认定、定期考核,激励与淘汰相结合,有进有出、动态管理、闭环管理。

制定规范,有序推进。研究制定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基地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明确基地应具备的条件及申报和评定程序,明确市知识产权局和各区县局的管理责任,明确动态管理机制和考核激励政策。根据管理办法,制定评审的具体量化评分标准,将申报单位开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的基本条件、团队优势、工作基础、工作计划等按100分值细化量化为具体评价指标,不同指标根据重要程度赋予适当的分值。树立底线思维,特别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防范风险隐患。

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先有管理办法——制定评分标准——再组织申报评审的操作逻辑。2024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首批基地申报评定,31家通过评审被认定为“重庆市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分布在19个区县(开发区)。其中普通高校(8个)、普通中学(4个)、职业院校(6个)共18个,占58%以上。

 

来源:重庆日报

滚动至顶部